廣西易地搬遷后續幫扶多項經驗向全國推廣
發布日期:2023-02-22 10:00 【字體:小中大】
2月17日,記者從全區生態移民工作會議暨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上獲悉,2022年,廣西突出抓好易地搬遷群眾產業和就業幫扶,易地搬遷后續扶持成果持續鞏固,多項工作獲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鄉村振興局、民政部等部委激勵通報表彰,多項經驗做法向全國推廣。
產業發展力度持續加大。各級各有關部門積極籌措資金支持安置點后續扶持項目建設,鄉村振興補助資金1.77億元實施后續扶持項目47個,財政銜接資金9.4億元實施后續扶持項目204個,投資完成率達94.14%。全區安置點附近產業園區239個,帶動2.27萬戶搬遷戶通過產業增收。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聯建澳寒羊產業帶動易地搬遷群眾持續增收、南丹縣發展民俗文化旅游產業促進易地搬遷群眾增收和民族團結兩個案例入選國家鄉村振興局推廣易地搬遷典型案例。
就業幫扶力度持續加大。全區建檔立卡搬遷群眾已實現就業15.86萬戶35.41萬人,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意愿搬遷戶家庭已實現每戶至少1人就業。廣西突出“三個強化”促進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穩崗就業的做法被國家鄉村振興局《鄉村振興簡報》刊發,向全國推介。隆安縣震東安置區“小梁送工”就業服務的典型做法,被國家鄉村振興局評為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典型案例,獲得第二屆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業務競賽全國一等獎。
安置社區綜合治理水平不斷提高。持續推進8000人以上安置點調整設立街道,全區506個安置點均設立有“農事城辦”服務中心或固定服務窗口。百色市田陽區推行“農事城辦”服務有效解決搬遷群眾辦事“兩頭跑”問題的做法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十四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指引》刊登,印發全國各地供參考借鑒。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城西社區安置點獲民政部“全國先進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稱號。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安置區創建工作取得新進展。與自治區民宗委簽訂《關于在移民工作中組織實施各民族互嵌式發展計劃的合作協議》,全面推動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點。經驗做法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十四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指引》刊登,印發全國各地供參考借鑒。(周映?滕熹)
分享至: